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新闻> 政协要闻
加强联防联控 筑牢边境输入性 传染病防控屏障——州政协主席张兴在省政协常委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4-05-10 20:29:00     阅读次数:716

压缩.jpg

510日,省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会议在昆明召开,8位省政协常委围绕“推动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人民幸福生活健康基础”作大会发言,省政协常委、州政协主席张兴在会上作《加强联防联控  筑牢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屏障》大会发言。

云南国境线长4060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3个国家接壤,与泰国、柬埔寨等国毗邻。由于周边国家特殊自然环境、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水平能力较低等原因,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高发,极易从边境地区输入。随着新冠疫情后国际航班恢复、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及边境陆续开放,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形势也愈加严峻。以登革热为例,2023年我省因境外疫情输入导致发生较大规模本土疫情,累计报告病例13470例,其中西双版纳州累计报告病例6636例,是有史以来发病数最多、传播速度最广、疫点覆盖面最大的一年,在德宏、临沧等州市也出现发病人数增多的情况,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省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持续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我省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主要依托项目方式开展,项目结束后前期建立的工作基础难以持续发挥作用,新冠疫情后,原来与周边国家建立的跨境防控工作机制、合作项目已产生中断情况且很难恢复;另一方面,我们内部也缺乏上下联动的业务技术交流、联合应急演练等实质性工作机制,海关边检、卫健疾控等相关部门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边境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薄弱。边境地区疾控中心由于建设早,大多规模小,边境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和检测能力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无法满足辐射周边地区患者的就医防病需求。三是队伍人员短缺,专业能力不足。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25个边境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仅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仅23人。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60%以上为编外人员,难以完成繁重的公卫任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边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建立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长期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给予云南更多境外传染病防控专项资金,支持云南“红十字会”等组织向境外派出医疗及公共卫生队伍,帮助境外提升医疗救治及传染病防控能力,将防疫关口前移,保障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口岸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机制。统筹协调口岸管理、海关边检、卫健疾控等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建立业务技术交流、联合应急演练等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支持边境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常态化建设,持续提高国门医院、边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传染病发现、报告和处置能力建设。三是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及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症状监测、主动报告、跟踪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联动开展常态化传染病监测工作,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疫情发生时,按照规范要求对疫点进行早处置,对传染源及时隔离救治,防止传染病扩散或外溢。

二、多措并举建立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一是继续推进跨境合作项目。提请国家相关部委重视并批准持续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澜沧江—湄公河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东盟“10+1”中老边境5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等重大建设项目。二是推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下,按照“上级政府主导,专业部门指导,县市对口负责”模式,开展疾病联防联控工作和医疗卫生跨境协作。三是恢复双边信息通报制度。提请国家相关部委授权我省完善疟疾/登革热联合防控宣传、定期双边信息交流等机制,实行疫情信息周通报、风险评估月报告,每半年召开一次传染病防控经验交流暨培训会,逐步实现双边疟疾、登革热、艾滋病等疫情信息共享,推进形成双边防控合作互利互惠发展新格局。

三、夯实工作基础,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疾控中心所在地的边境传染病防控难度、服务人口数量等情况,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增核专业人员编制,出台人才激励和招引措施,积极改善人员结构,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解决正在迁建和新建的疾控中心基础建设经费缺口问题,努力实现25个国门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和检测能力达到州(市)级疾控中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