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盟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二、三、四”
发布时间:2017-03-13 12:50:46     来源:西双版纳州政协 阅读次数:13002

【摘  要】课题组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上开展思辨研究,初步构建起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中国民主同盟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二、三、四”理论框架,即:达成一个目标(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盟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落实盟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和前沿阵地);抓好两个重点(注重盟员发展,增强“盟员意识”);实施三项工程(“领头人工程”“接班人工程”“凝聚力工程”);强化四项保障(配好班子,健全制度,优化环境,筹措经费)。

    【关键词】民主党派 中国民主同盟 基层组织 建设

 

    根据盟省委《关于申报理论研究课题的通知》,2015年9月6日,经过深入的前期研究,课题组填报了《2015年度民盟参政党理论研究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确定为《边疆民族地区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以民盟西双版纳州委为例》。2015年10月10日,课题负责人编写完成课题《调研方案》,就研究方法、人员分工、调研计划、经费预算等作出了全面安排,同时拟定了供调研使用的《座谈提纲》和《调查问卷》。2015年12月初,接盟省委有关部门的电话通知,该课题已被批准立项,前期课题经费3000元也于2015年12月11日划拨到账。2016年1月6日,研究工作正式开始启动。至2016年2月上旬,田野调查基本结束,研究工作转入理论思辨阶段。2016年3月初,课题负责人撰写完成研究报告初稿,经征求有关同志意见后作了反复修改完善,于2016年3月12日形成研究报告定稿,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田野调查阶段,课题组先后召开座谈会9个;开展基层盟员访谈167人次;发放《调查问卷》182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答卷176份——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为深入开展理论思辨、取得理论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课题研究对象“民盟基层组织”专指民盟州(市)委下属的支部(小组)等。据调查,民盟西双版纳州委现有盟员309人,基层组织共17个支部。总体上讲,近年来,民盟西双版纳州委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呈现良好态势,建设成效明显,培养了一支基层支部主委队伍,涌现出一批热心盟务的骨干,主要表现为“四化”:一是支部活动经常化,多数支部一年坚持开展活动4次以上,少的也有2次;二是组织发展规范化,能够严格按照《盟章》要求吸纳新盟员,以程序规范确保新盟员质量,较好解决了过去组织发展中的随意性、主观性现象,2015年内,累计发展盟员20人,均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政治思想素质较高;三是社会服务特色化,发挥盟员的行业优势,积极开展走村入寨的义诊和“黄丝带”帮教活动,为服刑人员开办国学讲座,捐资助学等;四是参政议政精品化,2014年——2015年,以盟州委名义提交的州政协提案一共有3件,其中2件被评为优秀提案,盟员王军健教授《关于恢复并办好基诺山中学的建议》和《关于翻译出版<傣族诗歌全集>的建议》先后被评为优秀提案受到表彰。

    当然,民盟西双版纳州委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17个支部中还有一、二个支部开展工作显得一般化,支部的整体影响力还不够大,活动质量还不够高,盟员的参政议政能力还比较弱,个别支部的班子成员年龄结构老化(17个支部中,主委已退休的4人;57名支部委员中,已退休的9人,其中一位已是82岁高龄)。

    课题组认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时代在进步,事业在发展,政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必须高度重视,与时俱进,这才符合创新发展的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段论述对民盟基层组织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盟作为参政党,应该也必须狠抓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课题组认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盟基层组织的建设,应着力抓好“一、二、三、四”,即:达成一个目标,抓好两个重点,实施三项工程,强化四项保障。

           一、达成一个目标

    盟的基层组织是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盟、认识盟的窗口,是团结带领广大盟员完成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因此,盟的基层组织必须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即: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盟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落实盟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和前沿阵地。

    当然,目标的确立并不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全部,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建议盟的州(市)委员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对下属的支部(小组)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摸底排队和督查考核,分别按好、较好、一般、较差的情况分类指导。对工作开展得好和较好的支部(小组),要大力表彰、激励,全面深入的总结他们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办法并加以宣传、推广,做到以先进带后进,由“一花独放”到“百花盛开”;对工作开展得一般或较差的支部(小组),盟州(市)委的同志要深入调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困难,为他们赶超先进支部(小组)助推给力。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应特别注重典型带动,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盟州(市)委要挖掘一定数量叫得响、立得住、盟员赞同、社会公认的先进典型,为盟基层组织建设树标杆、作样板。田野调查表明,民盟西双版纳州委的17个基层支部中,有6个支部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前列,应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这些先进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落实盟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和前沿阵地”。

    二、抓好两个重点

    要把盟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战斗堡垒”“前沿阵地”和“窗口”,必须着力抓好发展盟员和强化“盟员意识”两个重点。

注重盟员发展盟员发展工作关系到盟组织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因此,要高度重视规范、有序的发展盟员,壮大盟的队伍。首先,各支部(小组)要制定短期甚至中长期的盟员发展工作计划,杜绝在盟员发展工作上的被动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有人要求入盟才来考虑盟员的发展工作,而应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初步具备入盟条件的“苗子”;对入盟积极分子,应当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引导,条件成熟的,尽快吸纳入盟,不断增加盟的新鲜血液。其次,要严格按照《盟章》要求吸纳盟员,确保新盟员的质量和品格。决不能“拿到篮子里都是菜”,为了完成盟员发展指标就随随便便的把群众观感差、认可度低的人拉入盟组织。总之,盟基层组织的盟员发展工作,必须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有数量、有质量”。要做到“三有”,盟州(市)委和支部(小组)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责任,勇于担当,做到上下联动,共同抓出成效。

   (一)增强“盟员意识”

    盟组织是“肌体”,盟员是“细胞”,强壮的肌体孕育健康的细胞,健康的细胞促进肌体的强壮,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盟员与盟组织的关系同样如此——因为盟的基层组织是由一个个盟员构成的;盟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决定了盟的基层组织是否能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和“前沿阵地”。因此,加强民盟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盟员的政治学习,如学盟史、盟章和民主党派、统一战线理论,持续开展对盟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盟员的“盟员意识”。这种“盟员意识”具体呈现为:我是盟员,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盟的形象,我必须为盟组织增光添彩,为提高盟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修养、严于律己,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参政议政……田野调查中了解到,民盟西双版纳州委各支部先后涌现出一批“盟员意识”十分强烈的盟员,他们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和思想修养,在本职工作、服务社会、参政议政等方面均做出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国家、省、州的表彰奖励,真正为盟组织增了光,添了彩。盟州(市)委和基层组织要注重典型带动,加强对优秀盟员的正面宣传,集聚起更多更大的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正能量。我们相信,每一个盟员的 “盟员意识”增强了,各个支部(小组)“盟员意识”强的盟员增多了,盟的基层组织建设将会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三、实施三项工程

    课题组建议盟州(市)委用3——5年时间,围绕盟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力实施“领头人工程”“接班人工程”和“凝聚力工程”(简称为“三项工程”)。

    (一)“领头人工程”

    盟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建设,关键在于支部主委队伍的建设。建议盟州(市)委创新选拔培养机制,用3——5年时间着力实施“领头人工程”,采取选准苗子、跟踪培养,群众推荐、组织培养等方式,造就一支“盟员意识”强、工作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协调能力强的支部主委队伍;对现任支部主委分类进行全员轮训,帮助、促使他们更好地担当起“领头人”的职责;在选拔支部主委时,除了在盟组织内部运作外,还应广泛听取盟员所在单位党政领导和非盟人士的意见,确保将盟员拥护、非盟人士认可、所在单位党政领导赞同的盟员选拔为支部(小组)的“领头人”,为这些支部(小组)的“领头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基础,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

   (二)“接班人工程”

    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的盟基层组织中,年龄老化、素质老化、结构老化的“三老”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培养盟基层组织“领头人”的“接班人”这项工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建议采用中共“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在盟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启动实施“接班人工程”,着力在各支部(小组)的普通盟员中发现一批“接班人”的“苗子”,将他们列为基层支部(小组)“领头人”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进行培养,有意识地给这些年轻的盟员引路子、压担子;条件相对成熟的“苗子”,还可尽早吸纳到支部班子中,交由老同志“传、帮、带”,激励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成熟起来,确保盟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建议将“接班人”的选拔、培养列为盟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要求各基层支部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保证“接班人”工程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和显效。

    (三)“凝聚力工程”

    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程度,外在表现为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服从性。凝聚力是民盟基层组织履行职能、增强活力、实现政治任务的基础,也是开展各项工作、提高盟员素质、树立民盟形象的根本。增强凝聚力是盟基层组织一项非常重要繁杂的系统工程,历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弱点。我们常说:支部(小组)是团结、带领广大盟员的“家”。有的“家”凝聚力强,盟员团结齐心,各项工作开展得好;有的“家”凝聚力弱,盟员人心涣散,工作难于开展推进。这就要求盟的支部(小组)及其“领头人”履行好组织、团结、带领盟员的职责,将“凝聚力工程”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必须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增强盟组织的凝聚力。当前,新一代成员已日益成为民盟基层组织的主体,他们文化素质、学历职称较高,思想多元,思维活跃,是盟组织宝贵的新鲜血液和活跃的新生力量。但这些成员有着新的需求特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对枯燥的说教、形式主义、大话、空话表现出明显的厌烦,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他们加入盟组织,更多的是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有更多机会参与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施展才华、服务社会、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因此,要丰富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倡导组织生活由单一型向多样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改变过去读报纸、学习文件、聚餐联谊等老一套手段。建议各支部(小组)开展活动时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盟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与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相结合,与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例如:把学习与议政结合起来,开展“一个盟员一条社情民意”“一个支部一件提案或建议”活动;举办提案、社情民意撰写知识讲座;发挥盟员特长,开展义诊、送教下乡、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各支部(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工作交流和联谊联欢活动。通过这种内容新颖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组织生活,调动广大盟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盟组织的凝聚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四、强化四项保障

   (一)配好班子

    民盟基层组织的建设,除了选好、用好“领头人”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配齐、配足、配好、配强支部班子。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支部要很好地开展工作,还必须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所有支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激发出来,形成班子齐心给力、盟员团结协力的良好局面。因此,在加强民盟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中,要将支部班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首先是配齐配足,支部班子因各种原因出现缺员,应按照《盟章》和有关规定及时增补、配齐;决不能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直到届满改选才着手解决。其次要配好配强,对那些年龄结构、能力结构有待优化的支部班子,应本着“调优、配强、激活、用足”的原则,把不行的淘汰下去,把像样的培养起来,把优秀的充实进来,尽快将班子配好、配强,真正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协调力、执行力、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二)健全制度

  一个组织发展得再好,没有制度建设的保障,这个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就没有保证。必须承认,相对而言,民主党派组织机构较为松散,民盟基层组织对盟员的约束力较为宽松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在认真总结原有工作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现有工作制度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发展制定或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条例、工作细则,如《支部工作条例》《支部成员准则》《支委民主生活制度》等,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支部成员和盟员的行为。同时落实专门人员,根据工作形式的变化不断对现有制度加以修订、充实、完善,使制度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形成常态化机制,达到以制度管理组织、以制度约束盟员、以制度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目的。田野调查表明,制度建设是一部分支部(小组)的短板,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指导,强力推进。

           (三)优化环境

    这里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民盟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发展环境,它是一种“软环境”“软实力”。大家知道,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离开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民盟的基层组织要很好的开展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创新理念,积极主动地营造、优化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平台和机会,发挥民盟核心成员的社会影响力,在进一步加强与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行政领导的联系、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向他们反映盟组织的发展情况、工作情况以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积极的争取他们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帮助,为民盟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政治发展环境。田野调查阶段我们了解到,在民盟西双版纳州委下属的基层组织中,凡是工作开展得好或较好的支部,他们与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联系都较为主动、密切,因此,中共党组织和行政领导对盟支部的工作也就给予了更多的指导、理解、支持和帮助,这就使这些基层组织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可见,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盟基层组织建设,应该也必须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建议盟州(市)委对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和指导,必要时由盟州(市)委的负责同志出面为基层组织协调党盟关系、政盟关系,帮助基层组织营造并不断优化“政通人和”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

           (四)筹措经费

    必要的经费是基层支部组织活动、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绝大多数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均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使得相当多的支部(小组)在活动、工作乃至开展社会服务时举步维艰。访谈中,一些支部的主委和班子成员说:“我们也想多做些工作,做好工作,可惜缺乏经费,好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应引起盟中央、盟省委等各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基层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盟的基层组织特别是支部的“领头人”也应该把筹措必要的工作经费作为一项任务,例如在“优化环境”、积极主动的争取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政治支持、精神支持的同时,也争取一些经费、物质保障方面的项目,为基层组织能够正常开展活动和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民盟西双版纳州委的一个基层支部通过努力,2015年获得了所在地区中共党组织的经费支持,较好的改善了工作条件——由此可见,将“优化环境”与“筹措经费”结合起来,将有力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 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玉夫.新时期民主党派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24——30.

    [3]聂继红.试论大力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32——36. 

    [4]彭红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升民主党派履职水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