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谚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解析
发布时间:2017-03-13 12:50:08     来源:西双版纳州政协 阅读次数:13033

王军健

 

摘  要文章对西双版纳哈尼族谚语进行解读分析,建构了正心厚德、崇智劝学、贵情讲爱、重友尚群、倡诚知恩、扬谦弃傲、褒勤斥懒的哈尼族传统价值观。

关键词哈尼族  谚语  传统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传统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惯性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当下,我们正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也必须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价值观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助推促进作用。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具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新中国建立之前,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的传统价值观主要蕴含在口耳相传、丰富多彩的谚语之中。这些谚语是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和充满哲理的人生体验。尽管许多哈尼族谚语“简单通俗”,译成汉语后直白如话,但却蕴含着哈尼族人民对人、事、物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评价标准,闪烁着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理性光芒。本文以《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中的哈尼族谚语为研究对象,力图从中解读分析并构建哈尼族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认为,哈尼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主要有正心厚德、崇智劝学、贵情讲爱、重友尚群、倡诚知恩、扬谦弃傲、褒勤斥懒,涵盖了自身修养、人际交往和生产生活等方面。

一、正心厚德

同所有民族一样,哈尼族特别强调为人处世首先必须正心、厚德,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美好的德行和品性。谚语说:“花美在色,人美在心”,评价一个人美不美,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做到心善、德厚、品端、行正,因为“心善胜于貌美”。这里说的“心善”,即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人生在世,首先要做到“心善”,有“良好德行”,也就是汉文化提倡的“正心、修身”,之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缺乏良好德行”、达不到“心善”要求的人,在人际交往乃至恋爱婚姻中均会受到冷落和鄙视,这是因为“缺乏良好德行的人,就像一锅缺乏油盐的菜汤”,而“不放盐巴的菜味不香,没有道德的人无人爱”——“善心”“良好的德行”就像生活中的油、盐一样必须和珍贵。有了油、盐饭菜会更加香甜可口;具备了“善心”和“良好的德行”,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接纳、认可、肯定、热爱、尊重。正是在这种“正心厚德”的价值观引导下,许多哈尼人身体力行,成为“心善”德高、品端行正之人。

二、崇智劝学

崇尚智慧、劝勉学习,是哈尼族传统道德观的基本内核之一。

首先是崇尚智慧,强调“宝石有价,知识无价”,因为“兽靠力气称王,人凭智慧树立威望”“翅膀长的鸟飞得快,知识多的人本领强”——没有“力气”,山林中的走兽无法奔跑走动,更不可能称王称霸;没有长大的翅膀,天空中的鸟儿无法高飞翱翔;人如果没有知识和智慧,那就像走兽没有“力气”,飞鸟缺乏“翅膀”,足见知识和智慧对人的重要性。

其次,要想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必须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因为“东西可以买,知识买不来”,勤于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即“勤掏(淘)的井水清,勤学的人心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是要有主观能动性,即“不怕学不会,就怕不愿学”“善问者不会迷路,爱学者不会落后”,爱学、好学,才能避免“良马不驯成野马,不学之人成白痴”的悲剧。二是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因为“朝三暮四之人,寻不到真知”“学坏只要两三天,学好需要三年”——很显然,“三年”在这里只是虚数,与“两三天”相较,意在突出学习的长期性,倡导的是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苦学精神。

三、贵情讲爱

婚恋观是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婚恋时用什么作为择偶标准,这是每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婚恋观均要涉及的问题。同许多民族一样,哈尼族的传统婚恋观,排除了对金钱、地位、容貌的追求,更多的是将择偶的标准确定为“贵情讲爱”,即以情为贵,讲求真爱,强调婚恋必须两情相悦,真心相爱。下列谚语很好地呈现了这种婚恋观:“不会弹琴弹不出好调子,不恩爱不会结为夫妻”“两只筷子配在一起才能夹住鱼肉,相爱的人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夫妻”“相爱才幽会,相亲才成婚”“两相情愿结姻缘,情投意合做夫妻”“嫩竹笋在风雨中成长,好姻缘在相爱中成熟”。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上述谚语中的关键词语均是“恩爱”“相爱”“相亲”“两相情愿”“情投意合”等。有了这种“贵情讲爱”的婚恋观作基础,就可以做到“千年不枯海中水,万年恩爱好夫妻”,即使婚姻生活中遇到无法避免的磕磕绊绊,也能够风雨过后是彩虹;因为“真心相爱的人,谁也别想劝开”。同时,如果婚恋中把金钱、地位、容貌作为择偶的唯一标准,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婚姻生活的失败,出现“错过节令误一年,找错对象误一生”的悲剧——我们认为,相较于当今社会讲求“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的择偶标准,哈尼族“贵情讲爱”的传统婚恋观更显得弥足珍贵。

四、重友尚群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大多居住于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再能的人,力量也有限”,仅是单人独户的单打独斗,显然不能适应艰难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必须广交朋友,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生产、生存和生活——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作为上层建筑的“重友尚群”的价值观便应时而作,即注重友情,崇尚团结。

首先要注重友情,广交朋友,真诚相处,因为“鱼不能离水,人不能离友”,缺乏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将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在一山种地的人,都应当作朋友;寨里居住的人,都是自己的乡亲”;广交朋友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要交“志气相投”“真诚”的人,即“纹路相同的磨重在一起,志气相投的人合在一起”“薅秧要拔杂草,交友要交真诚的人”;有了“志气相投”“真诚”的朋友,要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真心相待,特别强调“吃肉吃酒,莫忘穷友”。应该说这种朋友观和交友之道在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崇尚团结,有的谚语表述了团结即“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一人不能成家,一户不能立寨”,众多的人齐心协力,才能适应环境,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半山区开荒种地,建村立寨,即“一人挖个坑,万众能搬山”。类似的谚语还有“油多灯明亮,人多有力量”“绳靠编紧,人靠团结”“只要人心齐,不怕大炸雷劈”。除一般意义的团结外,哈尼族的传统价值观还特别注重家庭、家族的和睦和谐和顺,即另一种意义上的团结,如“不怕房倒横梁断,只怕兄弟不齐心”“不怕外贼行分裂,只怕家族不团结”。“兄弟齐心”“家族团结”就能发展生产,搞好生活,即“兄弟和睦,米粒满屋”,最终实现“家庭团圆,笑声送饭入口”的美好愿景。

五、倡诚知恩

倡导诚信、讲求知恩报恩,是哈尼族传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方面。谚语说“干活要细,为人要诚”——农事劳动如果太粗放不精细,就不会有好收成;为人处事如果不诚信,就会在人际交往乃至生产生活中碰到困难遭受失败。因此,“说话要真,待人要诚”,真诚是说话做事、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在选择朋友时,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准是“真诚”“诚信”,即“薅秧要拔杂草,交友要交真诚的人”,如果选择虚伪、不讲诚信的人交朋友,就像秧田里长满“杂草”,必然会影响秧苗的成长甚至是一年的收成,所以必须拒交那种虚伪、不讲诚信的“损友”,像薅除杂草一样把这种“损友”彻底清除。

与倡导诚信密切相关的是讲求知恩报恩。首先是“过河不能拆桥,成事不能忘恩”,要记住那些为你“成事”而修桥铺路的人,决不能做过河拆桥的事,类似的谚语还有“走路莫忘修路人”“穿上新衣裳,莫忘织布人”“学到知识,莫忘老师”;其次是既要知恩,也要报恩,即“有债还债,有恩报恩”,欠债还钱与知恩图报一样,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一个真诚守信、品行高尚的人,应该也必须知恩、感恩、报恩;此外,还应该“记住别人的恩惠,忘掉自己的给予”,这与传统汉文化提倡的“人有恩于己,不能忘之;己于人有恩,不能记之”同理,都是品行高尚之人的道德追求。

六、扬谦弃傲

除上述“重友尚群”“倡诚知恩”外,哈尼族传统价值观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理念:扬谦弃傲,即宣扬、倡导自谦虚心,摒弃、排斥自满骄傲。“真有才华的人,决不自我吹嘘”,这与汉族谚语“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可谓异曲同工;在人际交往中,“莫表自己的长处,莫揭别人的短处”,老是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开口就吹嘘自己如何如何了得,就会让人敬而远之,没有亲近的朋友,因为“山坡大了难背水,傲气大了难亲近”,就像翻爬陡坡背水被人视为畏途一样,人们是不愿意与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交朋结友的;骄傲自满除了使人孤立无友外,还与“知事”“成事”密切相关:“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心难成事”,要想“知事”(明白事理)、“成事”(成就事业),就必须“虚心”“实心”,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为“实心”兴业,实干兴邦。

怎样做到“扬谦弃傲”呢?谚语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认识自己的不足”“常思己过”,即“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是聪明人”,那种只知自吹自擂的人则是糊涂人;“明白人常思己过,糊涂人只论人非”,能够“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才会成为品行高尚的“聪明人”“明白人”;一个品行高尚的“聪明人”“明白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当然会得道多助,左右逢源。

七、褒勤斥懒

这是哈尼族传统价值观涉及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样与哈尼人历史上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相较于河谷平坝,哈尼人居住的山区半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艰苦艰难得多,这就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才能生存、生活下去,因此,勤劳、勤苦、勤奋成了哈尼族谚语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懒惰”则被斥为恶习、劣迹,这就形成了“褒勤斥懒”的传统价值观,即褒扬勤劳,斥责懒惰。初步统计,在《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一书中,涉及这个命题的哈尼族谚语多达15条,足见哈尼人对“褒勤斥懒”的高度重视。

有的谚语褒扬勤劳,如“山美在有树,人好在勤劳”“人勤地光,刀勤树光”“人勤自有香饭吃”“勤人能移山,懒人贪睡觉”。

有的谚语斥责懒惰,如“弯树做不了大梁,懒汉成不了大器”,懒汉与不成材的“弯树”一样百无一用;“不怕事情难办,就怕懦夫懒汉”“不怕事,就怕懒”,“懦夫懒汉”比愚笨之人还可怕,因为他们办不成任何事情,并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白天不想流汗,秋天碗中无饭”。

父母和长辈承担着“褒勤斥懒”的教导职责,因为“懒父带懒子,母勤女自勤”,所以要以身作则,让子女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做到“阿妹十五学织布,哥到十六学盖房”,成为勤劳能干之人。并且,在“贵情讲爱”的哈尼族传统婚恋观中,勤劳还成了青年男女择偶的一条标准:“不会绣花的姑娘找不到勤劳的小伙,不会打猎的小伙子找不到美丽的姑娘”——很明显,“会绣花”“会打猎”的姑娘小伙当然是勤劳能干之人,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勤劳的小伙”“美丽的姑娘”的青睐和心许。

以上我们从7个方面对哈尼族谚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作了初步解析和建构。当然,哈尼族谚语是一个文化宝库,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十分丰富,本文的论述也许只是九牛一毛,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为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西双版纳州民委.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张红榛.哈尼族古谚语[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3] 王军健.论道勐泐[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